民企融资:在“大雪”中看到冬春之交的曙光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18-12-07 22:04:48

12月7日,中国农历的“大雪”节气,全国普遍降温,北京气温也骤降至零下10°。寒潮中,全国数十位民营企业家从天南海北,赶到来北京参加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座谈。

由于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重大变化,这个冬天,许多民营企业感受到的寒意更甚天气。座谈会上,民营企业如何“过冬”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被反复提起。大家期待着营商环境改善能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期待着政策落地、科技进步能为民企融资带来曙光。

去年没有就获得信贷进行改革,造成融资渠道虽多,但达标的民营企业并不多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已从去年的第7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32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最好名次。

但是,少有人关注的是,这份报告中也提到,中国获得信贷的排名仅为全球73位,这个成绩比2015/16年的第62位下滑了11位,比去年的68位也下滑了5位。在2017/18年度营商环境改善增长率最高的10大经济体中,中国和多哥是仅有的两个没有在企业获得信贷方面进行改革的国家。

经济活跃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但是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市场普遍出现对风险的担忧,首当其冲的就是收紧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

2015年8月开始,受原工商总局企业监管局委托,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连续14个季度开展了14次对14万户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12月7日的座谈会上,中个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百县万家新设小微企业周年活跃度为71.1%,不活跃度占比为28.9%;盈利企业占比22.70%,大致持平占比43.3%,亏损占比33.90%。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各项成本过高、融资难、融资贵,行业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被挤压。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从今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肯定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大贡献,重点提出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后,短短一个月内,中央各部门及各级政府接连出台为民企纾困的政策。例如银保监会就针对民企贷款提出了“一二五”目标;发改委公布有利于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开展市场化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的五项举措;承担着民营企业资金来源大头的银行系统也纷纷推出了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支持举措。

然而,座谈会上,民营企业家还是表示,他们作为一个集体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吃了定心丸,但是当作为个体的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时,情况却依然不容乐观。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就直言不讳地建议,必须加强对高利率的监控,规范小额贷款公司。

股权融资同样对中小民企不够“友好”。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立华就多次强调,自己已经是上市公司,不存在融资难问题。但是全国数千万民营企业中,有能力登陆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凤毛麟角,“钱荒”之下,中小企业通过风投等渠道进行股权融资的道路也越来越窄。

企业家们还提到一个公众相对陌生的词汇——资产证券化(ABS)。作为一种资产抵押债券,ABS具有限制条件少、自由度和灵活性高、风险相对较低等优势,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普惠金融,理论上来说非常适合中小民营企业融资。

但是,与民营企业接触很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祺鲲科技”CTO陈谷却表示,“夸张一点说,现在国内99%的ABS,大家都不关心代表资产的A是什么,而是关心你的B是什么,也就是你的信用是什么,谁来帮你兜底。这导致一部分拥有优质资产但资信不足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ABS手段获得融资。”

商事制度改革和科技进步带来曙光

民营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钟攸平也提醒,民营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困难,看到冬春之交的曙光。

这曙光,首先来自不断深化的商事制度改革。2017/18年度,中国企业开办时间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28位,较去年提升了60多位。按照国务院要求,明年上半年要在全国实现“8.5”天开办企业的目标,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天内”。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马正其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场监管总局正在进一步推动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和证照分离改革。目前全国多地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例如北京、山东、天津、安徽等地,均已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到5个工作日。企业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进入市场,降低经营的制度性成本。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信息化和科技助力下,也有解决的新途径。包括银行、险资、基金等在内的资金方,之所以将国企、民企区别对待,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资金方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企业的信用状况、项目前景、违约概率等,资金方难以作出准确的评估。因此,为规避投资风险,资金方更青睐于本身固定资产多、资信等级高或者拥有强大第三方作为担保的企业和项目,这方面国有企业当然是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资产证券化最大的一个难点是判断资产的真实性。”上海煤炭交易所副总裁周欣晟说,自己所在的上海煤炭交易所正在筹建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金融服务平台。他发现,基于应收账款做煤炭供应链融资,想要达到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标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验证贸易的真实性、增加可信度。

他找到的助手是区块链。在周欣晟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天然契合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验真需求。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通供应链上不同的节点,共同进行信息的验真,能有效保障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今年,上海煤炭交易所和祺鲲科技合作建立了一个区块链资产验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11月已经上线。平台对煤炭流通和供应链运营中过程中商业流、物货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高度还原每一笔煤炭交易的真实过程,以此实现为链上的煤炭贸易商增信,帮助它们以真实优质的资产获取金融机构支持。“目前第一批业务已经达成,由6笔正在实际操作中的煤炭贸易组成,通过沈阳,湖北,内蒙古等多地铁路运输,共86000多吨,金额5504万元。” 周欣晟说,之前这种业务根本不可能获得融资支持,但是平台将整体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合同、订单、交割信息、关键单证、结算单、物流节点等全程同步上链,得到了爱建信托的支持,在无担保、无抵押的情况下,注入金融流动性,进行证券化交易。除了服务于煤炭等产业以外,这套打法也适用于其它产业。“不管是传统的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企业,还是新兴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企业,区块链技术都能监控到企业资产、资金、交易的真实情况,与监管机构、证券公司、交易所、银行等一起,在监管下完成资产的打包。”陈谷说,“这样既便于企业获得贷款,也能够帮助企业融资从根据主体信用担保转向根据真实资产质量来发行证券,最终帮助企业对接多层级资本市场,助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编: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