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交易为创新者“谋福利”

经济日报客户端2018-08-27 10:57:20

“这次参观最直接的感受是展会规模较之前扩大不少。让我很惊讶的是,许多大学展出的技术都非常先进,感觉到咱们国家科技创新和专利水平发展十分迅速。”在2018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展览区内,记者遇到了第二次前来参观的刘女士,她对来自高校的诸多专利赞不绝口。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下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为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的高端装备减重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这种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损伤且随机不可控,严重影响了构件服役性能,这就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我们这次展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叠层材料高质高效加工工具与工艺’项目是由我们学校贾振元教授团队完成的。”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郝涛介绍说,团队提出了“微元去除”和“反向剪切”的加工损伤抑制原理,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个系列制孔、铣削等加工工具,从而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质高效加工。该项目已在航天一院、三院和商飞等航空航天企业推广应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000余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9项……这是大连理工大学交出的知识产权工作成绩单。“知识产权不是挂在墙上的大红花,我们通过技术开发、许可、转让、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加速其有效运用。”郝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近五年来,学校累计签订四技合同3690项,金额达13.76亿元,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落地转化。

专利技术向产业化迈进,不仅高校有需求,科研院所同样有需求。在洁净能源展区,一个类似石油化工厂的模型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了解。“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乙醇是一项世界性挑战,因难以回避贵金属催化剂、效率较低及设备腐蚀等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研发阶段。”延长中科(大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巍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下称大化所)提出先将煤炭转化成合成气,再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的工艺路线,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直接生产无水乙醇。

“早在2010年,延长石油集团就意识到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工业化应用,并同大化所签订战略协议,双方的合作重点就是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张巍回忆说,从2014年“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的启动到2017年1月产出合格产品,并成功实现两个月的平稳运行,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既是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化技术应用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动体现。

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时,往往因信息不对称、交易额存在分歧等原因无法完成专利的有效转化,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充当“媒人”的角色,在其中牵线搭桥。

“你们这个平台都有什么功能啊?”作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国家队,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下称国家平台)展区里,许多知识产权同行慕名而来。

“在我们的平台上可以进行专利信息搜索、知识产权交易以及交流创新想法。”国家平台华智众创(北京)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立彪介绍说,国家平台通过提供全链条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形成全国“一张网”、全要素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广大权利人则通过质押融资、交易流转、收购托管,实施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使权利得以变现、物尽其用。

展会还以成果发布、项目路演等活动为契机,进行现场洽谈和交流交易。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与优客工场(大连)公司等单位签署了投资20亿元的“建立东北亚生物医用新材料与增材制造医疗植入物科创园”协议;云南春辉科技公司凭借“全彩3D打印专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项目与浙江嘉兴莱曼公司现场签下了1.6亿元的订单。据初步统计,本届专交会达成专利与技术交易、专利产品销售、项目投资及合作意向金额150亿元。

(经济日报 记者:李芃达 责编:胡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