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New approaches,new publics)。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一甩往日严肃脸,入驻抖音的超in营销,让朋友圈频频刷屏。通过这种崭新的方法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文物近距离的跟大众连接起来,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这些来自古老的问候,穿过时空的隧道,与我们再次相遇。这些在“第一届文物戏精大赛”中亮相的珍宝,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在,我们马上带你一网打尽七大博物馆参赛的戏精们。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面具 商代 高37.5厘米、重0.6千克。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赛的“戏精”是三星堆出土青铜面具。铜人头的面部方正,顶部平展,铸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双眼圆睁,阔鼻,鼻梁突起,双唇紧闭。双耳垂穿孔,并以云雷纹为饰,脑后铸有长辫,发丝根根可见,颈部可接插木柄,其形象当与蜀人中的巫师有关。
实际上青铜面具是一种古代假面。我国多出地方都有出土,形状各异,其中,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最为代表。这些青铜面具“凸目、高鼻、宽嘴、大耳”酷似外星人,造型极为独特,也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击鼓说唱俑 东汉 通高55厘米。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说:“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击鼓说唱俑是陪葬俑中少有的传神佳作。陶俑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湖南省博物馆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代 高38.5厘米 长29.8厘米 宽23.7厘米。约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大禾人面纹方鼎是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年代为商代晚期。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至今仍是个谜。
南京博物院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明代 炉高58厘米 造型仿青铜鼎,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座香炉正等着被你捧在手上,虔诚的焚香。它记录的是一统江山、永久安定的期待,虽然体型有点庞大,但是拥有一颗少女心呢。
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完整的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山西博物院
鸮卣 商代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鸮卣(xiāoyǒu)因为形似“愤怒的小鸟”而蹿红互联网,可以说是文物戏精里面的大。鸮是猫头鹰,卣是一种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谁还不是个小可爱咋滴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陶塑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高7.6厘米 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黄陵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头像以手工捏塑而成,制作粗率,造型稚拙,反映了先民原始的陶塑技艺。虽然其还不能称为真正的陶俑,但已经显现出一丝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原始之光。
兵马俑 秦代 通高180.00厘米 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尊秦代的陶器,头后绾扁髻,戴皮弁。上穿齐膝长襦,下呈折形裙式,外罩齐腰铠甲,无披膊。面部,手臂,铠甲组滕上残留多处红色。下穿长裤,足蹬皮靴。左手半握,似持兵器,右手牵马状。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及陶俑,其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件事震动了世界,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此后,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马俑的葬坑,这里埋葬着约7000件陶制车马和兵俑,还有实用兵器万件。三个从葬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中呈长方形的一号坑最大,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整齐有序地埋葬着与真人真马等高的陶塑兵马俑。
秦兵马俑1号坑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这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广东省博物馆
北宋木雕罗汉群像之一,1936年南华寺住持修庙时将罗汉像藏于大佛腹中,1963年发现。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中的一部分。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一1048年),是“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的。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这些罗汉造像形态自然,变化多样,生动传神,雕工洗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浙江省博物馆
玉三叉形器 良渚时期 高5.2厘米,宽7.4厘米,余杭瑶山M10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玉三叉形器是新石器良渚文化独创的玉器器形,是男性显贵者头部冠帽上特有的礼仪性装饰,其独特的造型,以及神人兽面图像的琢刻,充分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意义。
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型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特色的良渚文化器物群。良渚文化玉器,因其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精湛,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人类的罕见珍贵历史遗产,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曙光。
龙泉窑舟形砚滴 元代 通长16.2厘米、高9.1厘米、宽6.5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砚滴,也称水注,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为砚台磨墨添水。这件舟形砚滴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厚、色粉青。其设计巧妙,动静结合,寓意生动,是一件难得的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龙泉青瓷精品。
做一个“与文物有关的人”
中国5000年的文化绵延至今,这些国之瑰宝,仅凭少许文字难以呈现其真正的风采。不管这些文物有多“戏精”,他们都值得我们用心保护。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坦言:“我也在想,难道文物一定要摆在展柜里才叫展示吗?其实更重要的是融入民众生活,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这位文博界“网红”还给青少年们道歉:“过去确实误解他们了,总以为他们喜欢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拥拥抱抱的东西,现在看来有文化底蕴的内容是不分年龄段的。所以过去是我们博物馆做的不够。”
我们期盼博物馆的跨界不要仅仅局限在“5·18”一天,未来的“5·19”“5·20”都需要博物馆以各种形式走进大家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一位“与文物有关的人”,让文化有序传承,让这些古代的文物真的活起来。
(责编:刘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