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防风险 攻坚在行动①|轻装前行稳根基:经济去杠杆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日报2018-01-14 07:05:3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其中之一就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着力推进?本报记者就此采写了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经济全球化时代,环球同此凉热。

2017年9月21日凌晨2点,在经过长达9年的扩表之后,美联储宣布缩表,信贷扩张时代正式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史,是一部信贷周期史。历史上的大多数经济危机都是发生在信贷收缩周期,因为在信贷扩张周期期间,信贷的扩张掩盖了企业面临的问题,而信贷收缩周期会让这些问题暴露。这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力度和节奏,必然影响资金跨境流动。这对其他国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外部风险冲击,也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国际大背景。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底线思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把工作的基点放在防范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化解风险,为未来更长时间的增长奠定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三年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要就是防控金融风险,并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主动把风险说的这么全面和严峻,源于有着足够的智慧、自信和应对能力。直面挑战,主动作为,为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谋未来。

去杠杆 “拆弹”进行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将“过度举债”称为现代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的债务规模在2009年之后大幅扩张,曲线开始变得陡峭。发展到现在,内外联动看,需要补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坚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中国提出经济去杠杆,符合国际上降低债务杠杆在防止金融危机方面能起重要作用的最新认识。过去800年,尽管各国历次金融危机具体诱发原因看起来各不一样,但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危机前要么企业,要么银行,要么政府过度使用杠杆。中国金融政策正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门在进一步开放。相应的,外部风险冲击碰头共振的可能性也在累积。我们必须着重消除已知的国内经济金融风险点,以便留有风险承受余力,去应对进一步开放中的外部风险冲击。

从内因讲,中国产业升级,需要金融更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崛起之中,金融是短板。尽管金融市场规模壮大了,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结构之弊、质量之别、体制之痛。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乱象丛生、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增大,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因此,在我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情况下,需要重塑金融体系,治理疏浚上一个周期的经济模式积累下的沉疴积弊,建设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同时也依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来支持强国梦想。

一场经济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就此吹响号角。

2017年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中国经济去杠杆迈出实质性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去产能,一个直接结果是大宗商品市场明显复苏。去杠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供应,就是无用之招”。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金融部门去杠杆速度非常快,金融部门内部融资增速已经降到了个位数,是过去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社会杠杆率高位有所趋稳,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地方债为例,2017年全国累计发行地方债4.36万亿,较2016年下降三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表示,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杠杆增长放缓。彭博社一文指出,中国去杠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用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理财产品存量下降。中国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经济去杠杆,降低宏观负债率,丝毫不因短期奏效而松懈。处理风险,要付出成本,经历痛苦。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吃杠杆饭”的行业感觉到了痛苦,那还只是开始。中国已下决心将债务和杠杆率上升的势头止住,不能让可能淘空经济基础的不良金融行为再继续下去。

清理国企债务除“僵尸”

货币,对于经济体来说好比血液。金融的作用,是让血液流通,血太多或者凝滞的地方,效率低下,需要减少供血和进行疏通;血太少的地方,也会造成效率低下,要多融通过来一些。

一些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既占用大量信贷资源、抬升国有企业总体杠杆率,又形成呆坏账,加大金融风险。因此,处理国企“僵尸企业”是去杠杆中一大重点。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就活不好。更何况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将低息贷来的款,不用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而是去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去放高利贷,更要及时纠偏。

2017年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无金融资质的国有企业变相从事金融业务,成为贷款通道的问题,要求对其变相从事金融业务,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的,应当依法否定其放贷行为的法律效力,并通过向相应的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遏制其通道业务,引导其回归实体经济。同时,《意见》要求通过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的功能,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经济去杠杆。对于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杠杆率。对于虽然丧失清偿能力,但仍能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营运价值的企业,则要综合运用破产重整、和解制度手段进行拯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再生。

对于非金融部门去杠杆,重点在于国企去杠杆。杨坚认为,从中国出口构成看,中国制造业正在资本密集化。这一定程度上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企业负债率。因此,对于企业负债率无须一高就惊,而要全面具体分析。只有当高负债率会引起企业违约风险上升,才是问题核心。而在国企去杠杆中,用市场化方式债转股,不失为可行的救急措施,但还需要一个长效机制。第一步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让企业不敢盲目借债,让债券市场和银行有充分风险考量。第二步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更全面完善的公司治理等,既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又能够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管理影子银行、调整金融结构等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样就不需要那么高的M2增长就可以支持经济增长。

整顿规范地方债务

对于一些省市的地方官来说,这个冬天特别寒冷。

近日,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对部分县市违规借债的整改处分情况,除责令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不同处分。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将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个别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明股实债,形成大量隐性债务,隐蔽性高,风险管控难度大。

当下,财政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担保法,坚决刹住无序举债之风,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金融和财政政策加强协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动“大手术”已经起步。同时,相关改革也要跟上,使地方政府减少负债动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关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同时硬化政府的预算约束。最重要的是让民营资本进入现在由地方政府亲自上阵的一些领域。

中国经济“去杠杆”,打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是落实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序曲,为中长期发展清除风险,夯实地基。经历此役,那些高效率,低杠杆,现金充裕、技术储备深厚的中国企业,将会功力大长,锐不可挡,而中国经济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见习编辑:陈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