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光明!2022年中国旅客吞吐量将达9.8亿,但精细化经营须加强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2022年中国旅客吞吐量会达到9.8亿人次,2022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在日前举行的2019民航趋势论坛上,国际航协北亚地区机场、旅客、货运及安保服务总监侯侃说。

侯侃所述的这个“光明前景”,体现在多个维度。

--在吞吐量人次增长上,根据中国民航局数据,2018年中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64亿人次,较2017年增长10.2%。据了解,目前中国约有235个机场,到2035年,中国将需要约450个机场。分析人士预测,中国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将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在核心航空枢纽作用上,去年12月,首都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也是继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后,全球第二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将于今年6月30日竣工验收,2022年将实现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到2025年达到7200万人次。

--在国际航空市场布局上,全球航空市场正在向亚太地区倾斜。据候侃分析,未来20年全球航空市场大约55%的增量都来自于亚太市场,其中仅大中华区一个地区的增量就将超过亚太区其他地区的总和,占到28%。未来2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将继续引领增长,全球约有40%的新飞机将交付这一地区,飞机交付量将达到17390架次。北美地区排名第二,未来20年预计将交付9130架飞机。

看来,中国的航空市场前景确实是光明的。不过,专家也同时表示,虽然中国航空市场增量会很明显,但是也给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减少航空市场增量给民航机场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专家认为,更加精细化的经营须加强。

支招一、提高民航机场基础设施效率。候侃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旅客端的全流程无纸化,包括登机牌电子化、服务流程电子化等,以及行李的门到门运输服务。二是机场端的智能化处理,包括人工智能行李分拣;三是差异化安检,基于对旅客数据的大数据分析,让无风险的旅客更快速过安检。

支招二、改善航空公司经营状况很重要。航空公司经营质量改善,将提高其经营的积极性,进而与机场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虽然民航局已为各大航空公司送上“减税降费”大礼包,根据民航局已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民航降成本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1至2年努力,民航企业成本负担明显下降。下一步,民航局还需要进一步降低和规范民用机场收费标准、降低航空煤油销售价格、清理下属单位和行业协会收费等,从而降低和规范对民航企业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今年7月1日即将执行的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会大幅降低航空公司的成本。通过将向航空公司收取的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在现行的基础上下调50%,航空公司需要按照飞行航线分类、飞机最大起飞全重、飞行里程以及适用的征收标准缴纳民航发展基金,并计入公司营业成本。依照民航发展基金减半的标准,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的成本会分别降低约1.05亿元、7.46亿元、14.7亿元。

支招三、拥抱创新开放发展的行业格局。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认为,随着行业不断变革,传统机场枢纽的数量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各大航司、航空枢纽、机场群存在以大公司为主导、强者恒强、联盟盛行的情况,呈现出传统封闭型的特征。当下已经走向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多方合作、规模取胜的创新开放型阶段,中国民航业需要积极拥抱这个发展趋势。

支招四、要统筹全国机场发展,实现机场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在国内机场区域发展水平上,呈现出不同发展状态。 在2019民航趋势论坛上发布的《2018国内千万级机场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北京首都机场是国内载客能力最强机场,也是航线收益能力最强的机场。北京、上海、广州拥有国内通达性最高的三座机场,在竞争力指数最终得分上,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机场竞争力相对其他机场拉开明显差距。

专家认为,国内有37家千万级机场,可提高的经济带动力、服务水平潜力还有很多,下一步需要结合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实际,让包括机场吞吐量在内的机场建设规划与所在地区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经济日报 记者:崔国强 责编: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