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再获一轮融资,谁松了一口气?

经济日报2018-03-14 18:27:18

ofo宣布融资,松一口气的,除了戴威,估计还有各城市的管理者。

昨日,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跟投,再次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

手握住8.66亿美元的新融资,ofo的江湖地位更为稳定,也有助于协同城市管理者进一步进行精细化运营。而经历了共享单车的这一轮“混战”,行政之手如何在资本的帮助或者干扰下,保障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大概也是城市管理者亟待思考的一道题。

“ofo成功融资了,有助共享单车格局的稳定,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事。”罗莱是一座南方城市的城管执法队队长,在摩拜、ofo等共享单车资金链断裂的谣言最为甚嚣尘上的时候,他曾不无担忧,“如果情况属实,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如果是竞争对手有意造谣给他们使绊子,那动机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些巨头玩家倒下,便宜了新入者,但烂摊子谁收拾?市场竞争就不用考虑社会成本了?”

他的发问源自于,小蓝、小鸣等共享单车相继运营艰难而倒下后,大批无人管理的单车并未随经营者的人去楼空而消失,而是继续留在城市里占用公共资源,给城市管理留下来的系列“手尾”,都有待城市管理者去收拾。

ofo在资本市场上的好消息,他觉得代表的是资本对ofo的认可,更让他松一口气,也缓解了其作为城市管理者之一的压力。

大概没有哪个新兴行业,能像共享单车这样,与城市多个管理部门,包括交通、城管、交警等,都曾经“近身搏杀”。

大体上,城市对共享单车的到来是欢迎的。据说,在共享单车进入深圳的时候,一位主政官员当着媒体的面,对公共单车的经营方说,“最后一公里”难题你们多少年都解决不了,共享单车一进来就解决了,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但无序停放、单车围城、单车坟场等问题,也的的确确成为城市的困扰。每个城市都在探讨适合自身的共享单车管理模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发出禁投令,同时各地也开始利用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进行管理,例如南京探索对共享单车进行“上牌”管理,明言共享单车规模扩张已告一段落,从量的竞争转入到质量和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互博弈与磨合,城市、企业、用户之间已经进入了 一个相对稳定,城市进入精细化管理,企业进入精细化运营,用户对服务和产品要求更高的阶段。

ofo获得了新血,也有更大的资本支撑着新的共享单车玩家,想继续扩大战场。滴滴托管了小蓝单车后,又宣布推出自己的单车品牌青桔,而一直布局在三四线城市、用户量和订单量与两大巨头不在一个量级的哈罗,也正在对一二线城市进行战略转移,虎视眈眈。

但对于这些资本支持的新玩家,不少城市已明确拒绝。哈罗在深圳偷偷摸摸投了少量的车,马上被勒令清理;滴滴的“亲生儿子”青桔无法进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同时“收养”小蓝,花了巨大的力气企图复活“最好骑的单车”,但如今在广深等地,其已经被列为经营异常企业而被禁投,这些单车依然被闲置积尘,不知道再过数月,这些恐怕已经锈迹斑斑的小蓝单车,是否依然“最好骑”。

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对这些共享单车新玩家的抗拒,个中缘由不排除为,新玩家或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微妙的平衡,城市管理者将要继续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对其进行管理,这是他们已经可以提前预见并为之忧虑的一点。

即使是被誉为“世界共享骑行之都”的成都,其毫无保留的包容态度也出现了变化。因为一直对共享单车持包容开放态度,成都是成为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最短兵相接的战场,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拒绝滴滴青桔等新玩家进入时,成都接纳了青桔,允许其使用以往小蓝的份额运营。

但最持“放养”态度的成都,也耐不住更多“混战”了。一直没有出台限投禁投政策的成都,在年前出台政策,在主城区内停止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成都主城区拒绝了新玩家哈罗,要求其清理主城区内投放的单车,也就是说,一直试图“攻陷”ofo摩拜主战场的哈罗,还是只能在郊区“玩耍”。

“从心底来说,我不希望已经在城市积攒了大量运营经验的共享单车企业被资本打败。这些头部玩家体量大,运营能力更强,他们的健康良好运营,可以让我们节省更多力气。”那位城管执法队长说,好不容易政府、企业、用户经过一段比较痛苦的磨合,准备进入更好的状态时,资本力量希望捣起更大的腥风血雨,他内心“相当反感”。

以行政的手段阻挡更多的竞争者,是否属于干预市场?这要回归到对共享单车的公共属性的探讨,以及对“更多、更为激烈的竞争,是否会令共享单车服务更好”的讨论。

共享单车已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一部分,其尤其注重线下运营的精细化,重点在于对城市交通的细枝末节有深刻的感知及融入,对城市微交通进行把脉。“望闻问切”看似是简单的四个字,但企业要跟城市管理者一起,诊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症结在哪,用各种运营手段对公共交通进行补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考验的是企业的运营能力。

共享单车头部玩家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依赖的自然不仅仅是资本的滋养,还有在与城市磨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运营能力,缺这份内力,资本的虚火烧得再旺,也撑不起共享单车这面大旗。

共享单车有其互联网属性在,寡头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固,平台黏性也已形成,再加上其城市运营的独特性和壁垒,“滴滴虽然也是出行性质的互联网公司,但其基因是作为互联网平台,链接乘客和司机,属于轻量化运营的公司,未必能适应注重线下的共享单车运营;而哈罗则缺乏大体量城市的运营经验。”有评论人士表示,共享单车出现之后,资本力量与行政之手相互博弈,到现在已经处于可以微妙平衡的阶段了。而如今共享单车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部分,很难将其运营当做为纯碎的企业行为,资本的力量强硬介入,必须要考虑到公众利益。

行政成本、社会成本、公众利益……社会已经对共享单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成为了共识。东南大学交通法制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在早前便表示,共享单车行业的未来空间,还有赖于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模式。

他认为,建立共治模式的关键意义,除了帮助共享单车行业切实稳定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新进入其他城市时,能够形成标准。“现在许多城市对共享单车依然是观望态度,如果能够形成标准,让优胜共享单车能够进入新的城市,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才是良性的发展过程。”

(责编: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