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自由”难实现,那边果蔬烂地头,水果价格“愁”什么?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19-05-22 09:48:36

最近很多人反映,部分水果蔬菜价格高,“车厘子自由”难实现;也有人反映,产地有蔬果滞销、烂在地头的情况。这两类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笔者认为,鲜活农产品价格涨跌实属自然,不必过于敏感。政府部门也不宜直接干预其价格,而要在健全农产品产销机制和完善农业信息公共服务上做文章。

我国农产品总体分两类,一类是鲜活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水产,另一类是非鲜活类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糖。后一类关系粮食安全,是政策优先保障的大宗农产品,由于有最低收购价和目标价格政策,近年来价格走势相对稳定。前一类易受极端天气影响、不易保存,但高度市场化,有国际竞争力,特点是价格波动较大,且出口量较多。总体看上,我国农产品供给总体稳定、有保障,“卖难”和“买贵”大多是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现象。

总体看,相对其他产品,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并不高。在一瓶矿泉水都要两元的今天,很多产地一斤苹果也就两元。对比多数国外发达国家,我国蔬菜水果种类丰富、价格也低。这与我国地域辽阔、蔬菜水果面积持续增长是分不开的。苹果、柑桔和梨是中国人的三大主力水果,其价格常年保持稳定态势。当然,要吃到品质高、时令强的明星水果确实需要付出较高的价格。对农产品来说,只有让优质优价理念落地,农民才能有好收益、消费者才能享受好品质。从这个角度上看,不必对部分精品水果价格上涨过于惊讶。

从生产端看,在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人工价格上涨、土地成本上涨的大背景下,鲜活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经济规律的表现。产业链上,种植的农民和各级销售商都要有利可图。上涨后,农民自然会扩大面积,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就会回落。近年来,笔者跟大量的菜农和果农频繁接触,他们普遍反映,蔬菜水果是一天一个价,种蔬果是平一年赚一年亏一年。大家讨论今年部分鲜活农产品涨价厉害,但忽视了一点,去年绝大多数鲜活农产品价格是下跌的。价格机制是公平的指挥棒,长期看,正是在涨涨跌跌中,实现着收益的动态平衡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流通端看,近年来,农产品销售环节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是,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许多路边菜摊和水果店被整顿,搬入了新建的市场内,摊位成本明显提高。二是,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生鲜电商大量涌现,许多蔬果在小量上市时,就已在主销区售卖,要抢先吃到美味自然要高价。比如初春的香椿、初夏的西瓜。三是,如今,很多鲜活农产品不再是披头散发地卖,而是梳洗打扮后卖。采摘类的水果价格翻番,精品店的水果价格高一半,并不稀奇。四是,农业对外开放扩大,高端水果进口增长,澳洲车厘子、新西兰奇异果都走上百姓餐桌,这类果品价格就不低。以上综合作用下,消费者自然觉得水果价格在上涨。

农产品价格一头连着地里的农民,一头连着城乡消费者。既关系亿万农民的增收就业,又关系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勇于直面瞬息万变的农产品供求,让价格调节机制自身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考虑产销关系的空间匹配性、时间继起性和品种替代性,系统规划城乡农产品市场布局。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信息的采集发布,提高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水平。如有必要,关键类鲜活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过度下跌或上涨时,可适当补贴生产的农民或消费的城市困难群体,而不是直接干预价格。

(经济日报 记者:乔金亮 责编:胡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