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垃圾分类有这么多“洋玩法”!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19-07-26 20:46:17

近日,在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制度成了社会热点。湿面膜,再湿也是干垃圾?瓜子皮,再干也是湿垃圾?妹子们最爱的奶茶,珍珠、杯子、杯盖都是啥垃圾?各种“灵魂拷问”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在很多国家,这种“灵魂拷问”已是家常便饭。来看看。垃圾分类在国外有哪些“洋玩法”。

德国:发扬严谨作风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认真出名。在垃圾分类上,这一点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垃圾循环利用率能达到65%左右,包装行业甚至可达到80%以上。

在德国,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家庭垃圾、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废旧纸张等。

德国垃圾分类示意图。谢飞供图

玻璃,分为有色的和没色的,投入专门的垃圾桶。回收再利用后,制造成新的玻璃制品。

塑料瓶饮料:买的时候就包含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喝完之后放回塑料瓶回收机,凭机器打印的小票在超市内继续消费或在收银台申请退款。

德国人在分门别类扔垃圾。谢 飞摄

匈牙利:不一般的精致分类

在匈牙利,垃圾分类细到可以用精致形容。绿色箱装生活垃圾、蓝色箱装纸质垃圾、黄色箱装塑料和家用金属废物等垃圾,看似只分三大类,其实里面的学问可多了。

小朋友在妈妈的指导下分类扔垃圾。翟朝辉摄

披萨盒:生活中最常见的披萨盒,处理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有油渍的部分算生活垃圾,没油渍的部分则是纸质垃圾。

牛奶盒:得把塑料瓶盖拧下来,放在塑料垃圾里;然后,盒子要用水冲刷干净,才能放到纸质垃圾里。

随着时代发展,昔日家庭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唱片、碟机和皮箱多被清理出来,但能够被爱好者挑走再利用的却不多。图为布达佩斯市内的一家跳蚤市场一角。 翟朝辉摄

泡沫板不算塑料垃圾,得单独处理;矿泉水瓶、牛奶盒和啤酒罐,都要压扁后才能扔;洗发水瓶,得彻底刷干净。废旧书本和报纸,不能用塑料胶带捆扎,得用纸绳;灯管、灯泡坏了,得交到特定的垃圾收集站;过期药不能随便扔,得送回药房专门处理......

法国:环保主义也浪漫

浪漫自由的法国人,也愿意受繁琐的垃圾分类约束?那当然,在法国,理想的环保主义也是一种浪漫,早已融入法国人的生活。

《世界报》民调数据显示,近90%的法国民众都有将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仅在2013年,法国就回收了约320万吨包装垃圾,回收率约67%,相当于减少2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早在1884年,法国就提出了三级式垃圾分类体系。1992年,法国开始正式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约有5000多家企业投入约70亿法郎支持全国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工作。

法国本土约有200座大型垃圾处理厂,约80%的生活垃圾都得到了可循环处理,63%的废弃包装在处理后被制成了初级材料,如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17%的垃圾被转化为石油和热力等能源,垃圾资源化利用已逐步成为法国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法国环卫工人在清运垃圾。李鸿涛摄

保加利亚:从娃娃抓起

保加利亚对于垃圾分类也有严格的标准,而且丢错垃圾是要罚款的。把可回收垃圾扔到混合生活垃圾箱中,罚款10列弗—50列弗(1欧元约合1.95列弗);造成较严重后果的,罚款额为150列弗—500列弗;屡教不改的,加倍罚!

在索非亚中心地段,如主要的公交车站、地铁站,随处可见颜色醒目的包装废弃物回收箱。

保加利亚很注重从小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形成重视垃圾分类的意识。首都索非亚去年投产的一处现代化垃圾处理中心,就专门辟出300平方米地方,建了一个儿童互动教育中心,用于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索非亚市长凡德科娃女士表示,儿童是城市实施绿色政策的大使,2018年有近23000名学生参加了与环境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兴趣活动。

记者 谢 飞 翟朝辉 李鸿涛 田晓军

策划/文案 割罗卜工作室 禹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