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以色列如何发展创新经济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19-09-29 18:48:0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创新列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从科技竞争的角度看,各国将科技创新的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半导体、量子信息科学和5G等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上。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创新生态各有所长。美国注重以创新集群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建设,德国关注稳定而持续的创新基础,以色列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风险投资体系稳健推动创新发展。

美国:创新集群是主体 拥有最优秀的孵化器

美国在创新领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在二战之后,政府在军事上的大量科研投入,进一步催化并完善了创新生态链和创业资本系统。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在全球创新排名中位列第3,相比2018年上升了3个名次。

美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创新战略的设计,从2007年的《美国竞争法》,到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和《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再到2011年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

美国政府从科研投入、法制建立和提供融资渠道三大方面,推动并维护其在全球创新领域领军者的地位。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政府每年投入超过1500亿美元用于联邦实验室的研究和资助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同时,美国有着最完备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反垄断执法等,为投资者和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美国政府还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融资渠道,利用贷款、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调动中小企业创业的积极性。

考量高校排名、专利申请和被引用论文这三个维度,美国在创新质量上仍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美国的研发支出总额为5432亿美元,总量世界第一,占国内生产总值2.8%。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美国共有29个高校进入世界前一百。前十名有5所高校来自美国,其中麻省理工大学常年保持第一名。2016年美国发表研究论文数量40余万件,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论文生产大国,研究和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在引用率最高的1%文章上,美国依旧领先中国。

创新集群是美国创新的主体。美国有六大主要的创新集群,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可以被归为六点:核心产业竞争力、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强有力的领导团队、稳定的市场需求、完善的基础设施、利于创新的监管环境、当地民众对产业发展的认同感等。其中的硅谷模式,就是创新集群主导下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典型代表。硅谷模式由高校、政府和企业家三者共同主导。硅谷是半导体革命的先驱,在其发展早期, 美国国防部是最大的客户之一。在科研领域,硅谷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时,加州作为一个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高技术移民。随着当地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与发展,硅谷成为了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家的乐园, 大型跨国公司也成为了中坚力量。

世界最优秀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多来自美国。美国孵化器的著名代表YCombinator投资了超过1500家初创公司,总投资金额超过800亿美元,帮助了许多诸如Dropbox、Airbnb的企业获得成功。截至2019年8月,美国共有191家高估值初创企业,位列全球第一,总数几乎占全球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软件和服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以及电子商务领域。2018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金额超过1300亿美元,涉及企业风投部参与风投的交易量增长了一倍以上,美国企业风投总额首次超过了传统风投。

德国:创新路径突出“稳” 科研体系分工明确

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在欧洲和世界经济版图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经济发展稳健而强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在创新领域一直保持高水平的稳定表现。

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德国在2016年重新进入世界前十,并至今一直保持第9位。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德国以82.8的高分位列第3,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德国凭借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再次活跃在全球创新的前沿。它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和公司投资与创新两个维度。从创新投入来看,德国近年来的研发支出费用都保持在较高水准,2018年,德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全球排名第十。德国在科学论文发表指数上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在120多个经济体中,德国每百万人口的专利数量为295,排名第五;每百万人口的国际商标申请数量为8457, 排名第十二。在教育方面,世界前100名的大学中,德国占有3所。

德国的创新路径突出的是一个“稳” 字,政府在扶持创业创新的政策制定上强调连续性和系统性。1990年,两德统一,德国联邦政府开始推行一揽子创新政策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004年,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签订《研究与创新协议》,保障各大研究机构研究资金充足。从2006年开始,德国政府开始为高科技行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同时颁布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10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加大研究资金的投入以推进10个未来科研项目,关注于面向全球挑战的战略制定。2014年德国新一届政府推出《新高技术战略——创新德国》,旨在把德国建设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国家,将“智能交通”与“智能服务”等与数字化经济和“工业4.0”相关的科技创新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除了战略性政策以外,德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高效运作的科研创新体系。政治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扮演政策指导和科研资助者角色,提供的公共科研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三分之一。经济界则为德国研究与创新提供近三分之二的资助,主要用于应用型研究项目,德国80%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社会各界在创新中除了高校扮演了科研执行主体的角色外,德国最为特色的是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兹科学联合会等四大非营利科研机构,它们是德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德国社会的间隙性组织发达,比如商会、基金会和各联邦驻外代表机构,扮演着“粘合剂”的作用。自上而下,各层次的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共同推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完美运作。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德国的创业领域增长迅猛,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生态体系。2018年,德国有1500多个初创企业。截至到2019年,德国孕育了10家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医疗、旅游、汽车和运输、金融科技和数据管理与分析领域。在过去几年里,政府和风险投资公司向高科技产业里投入的资金增长迅猛。2017年德国的初创公司吸引了35亿美元的公开投资,比2016年增长了51%32。2018年德国的风险投资为44亿欧元,在欧洲仅次于英国。

以色列:政府主导风投体系 誉为“创业的国度”

2019年,以色列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第一次进入全球前十名。以色列在技术型创新领域长年屹立不败之地,取决于其高质量的人才、企业家文化、大胆的创新精神以及政府长久以来对于科技研发的大力支持。其初创企业在国际上引领着不同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是在通讯、互联网、医疗、农业、生物科技、安防、海水淡化等行业。以色列的研发支出占GDP的4.6%,远超过美国和德国。每百万人中有8000多名研究人员,人均数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其人均拥有创新企业数量、人均拥有高科技公司均位居世界第一。以色列人均专利数量位列全球第五,仅次于日本、瑞典、瑞士和韩国。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如今,它被认为是世界领先的创新中心,被誉为“创业的国度”和“世界的硅谷”。

以色列高度重视教育,以色列的教育支出占GDP的5.9%,排名第22,而美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5.0%,比以色列落后28位。以色列全国共有9所大学,其中6所在2020年的QS大学排名上榜上有名。

以色列在创新领域的强大竞争力是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政策和创业文化相结合结果。政府通过承担高风险的投资,为后续私人资本的投资铺平了道路。以色列创新体系的基础建立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实行的Yozma计划之上,通过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共同成立联合基金,政府提供其中40%的资金,帮助初创公司克服财务上的限制,支持了大量的创业型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以色列风险投资行业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以色列的国家创新政策创造的成熟风投环境, 提升了当地企业的研发热情,促进了高校的高科技产业研究,激发了整个国家的企业家精神。

政府的支持推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2018年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总金额达到45亿美元,占GDP的1.31%,远高于美国和欧洲,排名世界第二。2018年以色列的高科技创业基金的投资金额高达64.7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17%,并且是2013年的两倍多。风投资金主要覆盖金融科技、网络安全、软件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业。以色列的初创公司获得的投资70%来自国外,主要包括美国、中国、德国和英国22,美国的风投公司是最活跃的参与者。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极大程度地推进了以色列公司的发展和成长。目前约有8400家高科技初创公司在以色列开展业务,每年还有600多家新成立的公司,人均初创公司数量世界第一,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是新兴的全球创业中心。继美国和中国等超级大国之后,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排名第三。截止至2019年,以色列共有6家高估值企业23,以及392家孵化器和加速器24。

以色列蓬勃发展的技术创业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大型跨国公司。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IBM,谷歌和微软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以色列建立研发中心,有些甚至在各个领域运营着几个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约占企业研发支出的50%。这些年来,在以色列经营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共收购了超过100家以色列初创公司。跨国公司的频繁收购活动为以色列的创新生态系统资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领先的研究、技术人员、企业文化、技术领导和完善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