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业可持续竞争力高峰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中国企业公众透明度报告(2018-2019)》。报告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和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联合编著。
报告以中国100强企业(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选取的前100强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信息需求识别、信息编码有效、信息披露时效性、传播对象覆盖率、二次传播率、受众说服率等六个维度对其公众透明度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企业公众透明度,是指企业针对社会公众进行的信息披露、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等活动,及其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总体情况。”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企业公众透明度水平整体表现处于一般,平均得分为49.9分,相较2018年有所提升,但仍然不及格。
报告显示,公众透明度水平在区域上呈现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东部地区企业公众透明度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表现优于非上市公司。
报告发现,目前企业定期信息披露渠道较为单一,年报、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的主要定期信息披露实行。同时,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需求的比例较低,不利于负面事件、品牌危机的有效化解。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国际媒体平台在树立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力还跟不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此,企业应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企业应强化国际传播意识,重视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报告建议中国企业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互动信息披露渠道的建设,强化官方网站在线服务渠道的功能性建设,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作为信息披露、公众互动的快捷平台。此外,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打造立体化品牌传播的必要性。企业应整合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并融入利益相关方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整合传播,讲好品牌故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进公众对品牌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