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抉择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0-02-06 12:05:45

2020年2月2日,列车长马彦巍冷风中登上齐齐哈尔开往杭州的K50次列车,再次踏上“战疫”征程。乘务中,他得知妻子刘冰作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疫情防控第一梯队预备队员,已经于2月4日到发热门诊报道,将在第一线经受连续14天的封闭式“战疫”考验。

“可儿已经交给爸妈了,你安心工作。”看到微信留言,马彦巍瞬间泪目。他知道爱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承诺,兑现了抉择。

“马先生,有个事跟你商量。”

“老公,医院正在组建疫情防控梯队,我想参加。”

“马车长,在吗?给个建议。”

1月27日乘务中,15时45分,马彦巍完成了全列532名旅客的测温工作后,才看到妻子刘冰的留言和3个未接电话。当他正准备回复时,微信又跳出一条信息:“老公,我已经报名了第一梯队。”

“终于报名了。”马彦巍自言自语,他十分清楚这个报名的含义,妻子将会更直接的面对大量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可他还是在微信一字一字敲下:“好样的,我同意”。

列车踏月前行,远方霓虹闪烁,像漂移的星。马彦巍斜靠在乘务室窗前,偷得浮生。

就在刚刚,他才救治完一名急性腹痛发作的旅客。20时25分,K48次列车镇江站刚开车,对讲机就响起急促的呼声,12车一名中年男性旅客腹痛。

刚一量体温时,点温仪显示37.4度。参与救助的列车红十字救护员李海亮就提醒马彦巍,是不是启动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看着头上直冒虚汗的旅客,在确认旅客没有疫区旅行史后,马彦巍视频拨通了妻子刘冰的电话。最终,在妻子的远程指导下,通过热敷和服用藿香正气水,半小时内降低了旅客体温,止住了旅客疼痛。虚惊一场,旅客向马彦巍竖起了大拇指。

嗡…嗡…

乘务室桌上的手机打破了难得的沉静。“老公,你也要注意身体,不要冲的太靠前。记得,你还是个病人。”妻子暖心的提示慰藉着马彦巍的心。

去年7月,马彦巍参加单位体检,检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他永远忘不了,妻子刘冰拿到化验单时,那强忍悲痛的容颜。可这个铁打的汉子,楞是挺了过来。12月6日,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成功接受了甲状腺切除手术,仅休养3趟乘务,就急切地恢复了乘务工作。

今年1月1日,当马彦巍决然拉起乘务包,离开家门时。背后响起的是妻子怒摔锅碗瓢盆的声音和哭喊:“马彦巍,你不要命了,你是个疯子。”那个场面,马彦巍不忍提起,他说:“对不起就对不起吧,但这是我的抉择。”

他翻看着妻子刘冰的请战书。这些天,他都不知道第几次看这封请战书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自愿参加疫情防控第一梯队,但求心安、无问生死。”

刘冰参加防疫梯队先斩后奏,马彦巍又何尝不是这样。列车上需要有人为旅客测温,这是与旅客接触最密切的工作。马彦巍主动承担起来,领着乘务员一人一人的测温,有时全列旅客测完,得一个多小时。他从不晒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赶上乘务,他手机中显示的步数就会超过2万步。换算一下,每天马彦巍会在编组17辆的列车上往返走行20多趟。这些,刘冰也不知道。

“这是女儿给我画的画,放心,可儿非常乖!”刘冰在微信中留言:“我们约好了,每天视频通话。”

一个一看就是孩子制作的简易信封中,封面写着“公主”,旁边点缀着爱心。第一页上半部写着“早上7点、晚上9点跟妈妈视频通话;早8点至下午2点,给妈妈打电话。”下半部写着,“我爱你,等你回家。”第二页写着,“中国加油,妈妈加油。”第三页是可儿为妈妈作的画像,大眼睛、长头发、花裙子、高跟鞋,有爱心,有太阳。封尾的落款是爱你的宝贝。

几次,他们夫妻都想把年仅10岁的女儿可儿交给爷爷奶奶,可每次可儿都哭得撕心裂肺。这次,刘冰已经隔离到发热门诊,马彦巍不敢想象可儿与妈妈分离的场面。

马彦巍拿起手机,电话那头儿,可儿的声音甜美而惊喜,“爸爸,是你吗,是你吗?”这个铁打的汉子,目光坚毅,透着温柔。

“马车长,马车长,13车一名旅客发热……”马彦巍摸起对讲机,带上乘务室门,正一正制帽,奔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