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呼吁增加对灾害频发国家的投资 提高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

经济日报·地球村工作室2020-02-19 17:20:5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近期启动了一项名为“任务1.5”的全球运动,激发平民百姓对气候行动的重视。该运动以在线参与的方式,让大众扮演气候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做出决定来限制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来,从菲律宾洪灾,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到非洲蝗灾,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社会需要倾听灾区民众的呼声,了解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选择和取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需要增加对灾害频发国家的投资,以提高脆弱地区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

图为2019年3月莫桑比克一村庄遭受洪灾情况。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小国GDP50%

IMF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自然灾害对小国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其他国家。IMF的三位经济学家亚历山德罗·坎特尔莫、 乔瓦尼·梅利纳和克里斯·帕佩佐治以截至2017年的20年来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进行了排名,列出了 34 个最容易受灾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是太平洋或加勒比地区的小国或低收入国家。其中,马绍尔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图瓦卢、密克罗尼西亚和圣卢西亚位居前列。

他们的研究表明,干旱、洪水和风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常占一国GDP的50%。而且有迹象表明,过去 20 年里,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都有所上升。2004 年,飓风伊万给格林纳达造成的损失占其GDP的比重高达 148%;2017 年,飓风玛丽亚给多米尼加造成的损失达到GDP的260%。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和频繁

2019 年3月,热带气旋伊达侵袭了马拉维、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狂风暴雨持续数日,造成1300 多人死亡。一个月后,部分受灾地区又遭到热带气旋肯尼斯的袭击,导致灾情恶化。这两场风暴共造成 40 亿美元的损失。

这是非洲南部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季度内连续发生这样的灾害。灾害导致近300万人无家可归,缺水缺电,超过80万公顷农作物被毁。IMF 驻马拉维办事处主任普雷塔·米特拉(Pritha Mitra)说:“马拉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正在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看看这是否真的是个促进增长和缓解不平等的机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贫困家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因此气候变化加剧了原本就很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非洲开发银行驻马拉维代理国家经理艾耶路撒蕾姆·法斯卡(Eyerusalem Fasika)表示:“气候灾害已成新常态。十年前,我根本不会想到灾难会如此频繁和严重。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小国灾后恢复能力弱

研究人员发现,小国不可能从如此规模的灾难中自行恢复过来。平均而言,灾害易发国的经济增长率比非灾害易发国平均每年要低 1%,因为受灾国家的主要资源要用于灾后恢复。研究还显示,气候变化可能使这种经济增长差距扩大两倍。受经济增长停滞和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灾害易发国的公共债务明显要高于非灾害易发国。

米特拉指出,马拉维等地的农民和偏远家庭全靠移动电话服务来获取天气事件的早期预警,规划所种植的作物,并获得融资。她认为,加强电信系统以抵御灾难性风暴是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米特拉称:“这些国家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由于它们都是穷国,随着灾害日益严重和频繁,从而导致所有捐助国和国际组织必须承担更大的代价。如果我们所有人能在一开始就帮助它们进行适应能力建设,则代价可能会有所减少。”

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投入 增强抗灾能力

研究发现,与单纯地将资源投入灾后救济和恢复相比,投资于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将更能减轻痛苦,挽救生命减少损失。2019 年 6月,IMF 以适应能力建设有利于降低预计损失、提振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持续性为由,批准了灾害易发国家对适应能力建设的投资。

在非洲开发银行、IMF 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倡议下,灾害易发国家将应对重点转移到筹备和适应方面。飓风过后,非洲开发银行批准了一项为期4年、共计1亿美元的援助项目,该项目将直接惠及马拉维、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这三个国家的100万人口。具体措施包括:升级灌溉系统和畜牧方式,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适应能力。此外,该项目还希望改善道路、电网、供水和卫生系统等基础设施,从而提高抵御大型风暴的能力。项目还将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机构和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

但问题是,许多脆弱国家目前难以负担上述投资。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到 2030 年,发展中经济体适应气候变化所需成本可达 560亿至3000亿美元,是目前可用资金的2到3倍。

IMF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灾害易发国自己承担适应气候变化的高昂费用,那么效果将非常有限,“国际援助不可或缺。”经济学家发现,若有国际援助投资于适应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效果将十分显著。

IMF 近期在加勒比地区国家的研究表明,投资建设结构性适应能力有望使经济产出增加 3%—11%,并带来每年 0.1%—0.4% 的增长红利。

(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