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甘肃敦煌市抽调50名党员干部赴羲里娲乡秦安县帮扶,与当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与拼搏,今年年初秦安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整体脱贫。
敦煌干部张文所在的帮扶村是陇城镇张湾村。到村开展帮扶工作后,张文发现有条水渠是制约张湾村交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迅速采取行动发动修路资金募捐,他自己带头捐款5000元,成功募集修路资金34550元,并号召动员村内党员群众出工出力共同参与道路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将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排水渠通过压管改造成了产业路、上学路,一条化解张湾村数十年交通难题的小路修建完成。张文说:“我是党员,是‘莫高精神’的传承发扬者,每天看到顺着这条路去上学孩子们的笑脸、村民们来往田间的三轮车,我觉得什么都值。”
一条路暖了当地群众的人心,加深了与村民之间的感情。过去的一年,敦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沉下身子、真抓实干,心系百姓,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如今,“有难事找驻村工作队”已成为当地村民常说的一句话。
秦安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苹果产业大县,帮扶干部何阳所在的冯沟村与秦安县大多数村落一样,以种植苹果为主,2019年入秋后,他发现冯沟村的苹果产业令人欢喜令人忧,喜的是产量好,忧的是销路欠缺。忧心如焚的何阳坐不住了,他一边开展市场调研,一边向秦安县本地苹果商贩学习苹果收购销售知识,做足了准备工作,苹果成熟后,何阳就开始发布消息签收订单,在敦煌市交通运输局、公路运输管理所等单位同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何阳累计卖出苹果9200余斤,帮助帮扶户冯三强、冯小强销售了家里大部分的苹果。
何阳说,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都是市场价,扶贫驻村工作队上门收购还减少了村民的人力运输成本。去年10月以来,敦煌的驻村工作队员联系派出单位及各方力量,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帮助当地村民销售苹果近2万余斤,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实际难题。
“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最根本办法,也是转换思想、提升思想认识、扶智与扶志的根本举措。”在云山镇谢马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岳世强说,“能够为这里的教育做一点事,让孩子们上好学,尤其是贫困学生能够安心上学,我很欣慰。”
谢马村没有学校,小学生都要到云山镇学校或者秦安县城的中小学去上学。去年暑期,作为敦煌市乡村教师的岳世强将设立假日学校的做法引入秦安。报请村两委会讨论批准后,利用村里的会议室,建立谢马村假日学校暨留守儿童之家,岳世强除了辅导孩子们功课,还组织村内中小学生开展假日读书竞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带领孩子们参与村环境卫生整治、送温暖等学雷锋和社会实践活动。假日学校的创办,为谢马村孩子和村民提供了读书学习的环境,同时强化了假日期间对青少年的监护管理,填补了村里无学校的空白。岳世强说:“孩子们学习的进步和家长们放心的托付是最好的回馈。”
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和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敦煌市驻秦安县50名驻村帮扶干部坚持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从灭毒消杀,到“硬核”喊话、“土味儿”标语,从走家串户摸排疫情,到与当地村干部组成一线力量,从捐款捐物,到帮助群众复工复产,敦煌驻秦安帮扶队全体帮扶干部筑起了群防群控的坚固堤坝。
敦煌驻村帮扶干部所在的村大都位于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帮扶干部陈春所在的郭嘉镇耀子村便是如此,村里道路坡度大而陡,村街道没有路灯,每到夜晚漆黑一片,村民外出劳作常常摸黑回家,特别是雨天村民出行更为不便,存在着一定的治安和交通安全隐患。陈春发现问题后不遗余力跑项目,向该村争取到了近8万元资金,为村里安装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路、也暖了村民的心。
和陈春同在一个镇的帮扶干部张克德,深度挖掘胡河村人脉资源,出“金点子好主意”,今年2月份,争取到全村小巷道14000平方米硬化和一个文化广场项目,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已落地并开工实施,这将极大改善全村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敦煌市50名驻村帮扶干部自觉向樊锦诗以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学习,践行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无私胸怀,真正让“莫高精神”在秦安大地生根开花。(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 通讯员周斌全 郭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