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融昆委员:优化进出口制度供给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0-05-23 13:04:23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全国政协委员高融昆表示,目前与创新链相关的进出口制度供给还存在不足,建议优化制度供给,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高融昆委员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和保税监管制度的供给充足,“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享誉世界,形成了较为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链。近年来,国家设立众多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又创建了18个自贸试验区、112个综合保税区,有力推动我国产业链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充足的制度供给使产业链得以迅猛发展,但创新链的制度供给略显不足,尤其在推进‘两链’融合方面制度供给更是稀缺。”高融昆委员表示,从进出口视角来看,目前与创新链相关的进出口制度供给,主要体现在国家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和特定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但在执行中发现,此类制度供给存在不足,制约了创新链的稳健发展。

高融昆委员表示,具体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制度缺位。目前,上海、北京、粤港澳三个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大多不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自贸区、综保区等创新制度无法覆盖,导致制度供给存在区域性缺位,难以满足“两链”上的科创主体各种特殊需求。伴随创新链建设日益兴起的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数字经济等全新贸易业态,国家在进出口监管制度供给方面尚存在缺位。

二是制度错位。现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类享惠主体准入门槛较高,资质认定较为繁琐、审批周期长,企业在最需要优惠的阶段往往无法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出现制度供给错位。而且,对于内外资研发主体免税资质审定中存在的外简内繁的制度差异,一些急需政策支持的内资研发企业反响强烈。

三是制度失衡。自贸区、综保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内进出口环节推出的准入条件宽松、改革创新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创新制度,造成区内、区外制度供给不均衡,导致“两链”在空间上出现衔接不畅现象,不利于“两链”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四是制度失灵。有的制度因准入门槛较高而很难用足用好,近乎失效闲置;有的则因审批部门多、申领许可证件难度大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技术性壁垒,致使相关制度落实与初衷相悖。比如,近期就有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究的科研机构,因无法申领相关病毒株的进口审批件,研发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针对以上情况,高融昆委员建议:

一是要注重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建议在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中,调整并降低税收享惠的准入门槛。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将免税主体资格审批权限从国家部委下放到省级,建议在承担科创中心建设任务的省市先行试点,审批后再向相关部委定期报备。涉及多部门审批的,在联合出台统一认定标准后,确定由一个主管部门“一站式”完成审批。

二是要注重制度供给精准,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倾斜。扩大支持科创进口减免税商品清单16类范围,凡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核心技术研发所需国内无法生产的用品,一律予以免除进口关税,并减少进口环节非关税壁垒。

三是要注重制度协同均衡,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施行的保税研发、保税检测维修、保税展示交易等创新制度,加以修订后尽快辐射推广到区外,助推区内区外“两链”的顺利发展。

四是要注重制度设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利性。在全面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同时,兼顾制度的有效性和便利性。建议在出台《国家生物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时,对创新链上的生物材料等研发用品进出口提供便捷通道,避免对研究开发应用类生物技术载体进出口采取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