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乡裴庄村的一片蔬菜地里,脱贫户裴玉坤正和妻子趁着早上的凉爽天气采摘西红柿。“已经摘了100多斤了,都是要今天上午就送到市区的。”裴玉坤告诉记者。
当天下午,汝州市区的一家小区里,居民李芳在小区的“消费扶贫”共享鲜柜前扫码支付,买了几个西红柿和一把青菜,整个交易过程不到一分钟。
不到一天功夫,贫困户的蔬菜就从田间地头“跑”到了市民的餐桌上,而这仅仅是汝州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畅通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肠梗阻”,打通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以消费兴产业,以产业促脱贫,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多点发力,拓宽销售渠道
李芳使用的共享鲜柜由6台果蔬无人售卖机组成,每台可以摆放20多种新鲜瓜果。“有了这个共享鲜柜,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吃到健康优质的低价蔬菜和水果,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把东西卖出去。”该社区共享鲜柜负责人说,除了部分水果,鲜柜里其他蔬果都来自汝州的各个农业扶贫基地和贫困户。像这样的共享鲜柜目前已在该市人口密集的大型小区设立6个,仍在继续增加。
据了解,除了让农副产品直接进小区助销,该市还通过在市区建立扶贫产品展销中心,集中展示贫困村生产的农特产品。当天,记者在汝州市文化体育中心足球场馆东侧一楼的扶贫产品展销中心看到,500平方米的展厅内,该市蟒川镇牛角岭村的蜂蜜、娘庙村的艾草制品,焦村镇邢村的果桑系列产品、陵头镇李窑村的纯红薯粉条等贫困村生产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销售火爆。
除了让农副产品进小区助销,建立展销中心集中销外,汝州市还与全市大型商超对接联络,设立“扶贫专柜”,专门售卖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机关事业单位积极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单位食堂、工会慰问品优先采购扶贫农副产品。目前,该市已在 2个大型商超设置“扶贫专柜”,展销蔬菜、蜂蜜、柴鸡蛋等农副产品50余种,日均销售额达到2万元以上,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采购扶贫农副产品总价值达150余万元。
随着线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汝州市还通过打造扶贫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出村上行,为众多贫困户“撬开”了网上市场。2019年以来,该市已经举办特色产品推介及线上产销对接现场会7次,引导 30余家本土企业与贫困户成功对接,销售额达800余万元,并通过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展销汝州农副产品20余种,销售额达350余万元。
“我们通过‘进机关单位带销、进展示中心展销、进商场超市统销、进居民小区助销、进电商平台拓销’这样“五销”举措,已经大大解决了扶贫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难题。”汝州市农发公司董事长张亚格说。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销对路
5月18日,在汝州市寄料镇桑树坪村的一处山坡梯田内,村民郭红伟带着十几名村民正在给花椒树剪枝、浇水。郭红伟告诉记者,他家因病致贫,河南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他便到公司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号召大家种花椒致富,俺也种了100多亩,仅去年收益达10万元。”郭红伟说,去年他家就已经光荣脱贫。
桑树坪村位于汝州市西南部,四面环山,距离寄料镇政府约10公里,与洛阳市汝阳县相邻,全村耕地仅700多亩,但宜林荒山坡地却有5000多亩,是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两委”结合实际,依托河南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汝州市众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入社带动发展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统一提供树苗、统一提供有机肥、统一修建生产道路、统一铺设水利设施、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市场价收购的“六个统一”,初步形成了花椒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主导产业。
“我们与入社的107户贫困户和有发展意愿的150多户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免费提供了30万株优质的‘大红袍’花椒树苗,由贫困户和农户自己种植和管理,合作社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常年定期指导,待花椒成熟贫困户有收益后,公司再收回苗木成本。”合作社负责人王申说,目前桑树坪村的花椒种植面积5000余亩,仅去年产值就达100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为解决贫困群众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汝州市坚持以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研、企业需求、专项采购等环节科学谋划扶贫产业。在农作物耕种前期,抽调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行业部门专家,深入各贫困村调研分析,为农产品种植提供方向指导、技能培训等帮助,引导各贫困村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保障农副产品生产适销对路,同时通过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式发展”等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引导贫困群众精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截至目前,汝州市63个贫困村已种植油菜5512亩、花生4636亩、红薯1212亩、花椒32000亩、核桃2200亩、蚕桑3300余亩,养殖蜜蜂2200箱、肉兔6000余只,形成了花椒、核桃等长期稳定扶贫产业。
让质量先行,打造过硬品质
“四龄蚕名义上是大蚕,实际上还是中蚕期,蚕比较小,所以进入大棚里尽量不要太靠下放置,避免温度过低造成蚕发育不好。”5月20日上午,汝州市焦村镇的蚕桑扶贫产业基地里,河南省蚕业协会理事长郑作运正在给几个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只见占地400平方的养蚕大棚内一片繁忙景象,胖胖的蚕宝宝密密麻麻附在新上的桑叶上进食,耳边不时传来“沙沙”的声响。
“我们与河南农业大学、省蚕业协会、省蚕科院及省丝绸协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他们有一个技术团队专门提供桑园管理、养蚕技术、蚕丝被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焦村镇党委书记席增涛告诉记者,他们与缫丝厂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每年饲养春蚕、夏蚕和秋蚕3次,全年亩产蚕茧300斤以上,养蚕收入每亩达到近万元。
“焦村镇有10个贫困村,4个深度贫困村,贫困户2320人。近年来,通过蚕桑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截止到2019年底,全镇1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席增涛说。
截至2019年底,该镇已流转4000亩土地,整合筹措项目资金2200万元,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186座,开发了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叶面、优质食用蚕蛹等蚕桑系列产品。今年4月份,焦村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为提升贫困群众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汝州市坚持严把“三关”,即产品生产过程关、质量关、后期营销关。在种苗阶段,结合产业发展定位,对种植、养殖种苗进行统一采购,确保种苗质量;在苗木、畜禽生长阶段,组织蔬菜、水果、粮油、畜禽以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等农技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农副产品收获后,在进入市场之前,分期分批对扶贫产品进行检测认定,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对不达标产品不允许进入商超流通,倒逼产品质量提升。
目前,汝州63个贫困村集中连片区域,实现统一育苗、统一管护已达10个以上,全市58种扶贫农副产品,完成“三品一标”达标认证已达2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