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0-06-23 21:26:33

在王屋山区,麦收大忙刚过,蔬菜制种又开始收获。

今年,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柏木凹村村民王小青种植的白菜制种收成相当不错,产量非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每亩收入还达到5128.5元,超过了去年。

王小青真正的忙碌从春天开始。丈夫在外打工,她和孩子守在家中。清明过后,天刚蒙蒙亮,王小青就开始在田间一天的劳作。此时菜花盛开,香味正浓。看着白菜、萝卜、洋葱、丝瓜等种苗一天天茁壮成长,王小青有的不只是好心情,更有增收的底气:“今年收入7万元,应该不成多大问题。”

与王小青一样,济源每年有1.2万农户为制种户。3.56万亩的制种田,链接着济源近300个村庄,年产值达3亿元,九成以上的贫困户稳步踏上了致富路。

每年数万吨种子从济源启程,飘洋过海,抵达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智利等世界各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打有“中国济源”印记的种子,已成为济源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一粒小小种子,何以绽放如此魅力?济源制种产业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同时,又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近日,记者走进河南济源,一探究竟。

一粒种子,缘何成长为主导产业

说起制种,还要从济源这片沃土说起。

济源地处王屋、太行二山交界处,是一个有着73万人口、1931平方公里的豫西北小城。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连许多济源人都不知道,他们生活的这片热土正是培育蔬菜种子的“风水宝地”。

济源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学书给记者介绍说,济源三面环山,光、热、水资源与蔬菜种子繁育期同步,正是具备蔬菜种子繁育的良好气候条件。这里群峰交错,山水交融,地貌为种子生产孕育了天然的隔离屏障。济源由此也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首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中国农科院蔬菜育种专家调查发现,济源制种田生产出来的种子颗粒饱满,发芽率高、质量好,已被越来越多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认同,争相在济源建立蔬菜种子繁育基地。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济源就开始发展制种。起初当地少量试种白菜制种,随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种类和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刘学书介绍,蔬菜制种是济源种业发展的最大特色,目前已达到30余类600多个品种,全市半数以上村庄都在搞制种产业。济源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供给世界市场。

水利是山区制种产业的命脉。多年以来,王屋山供水、天坛山供水、小浪底北岸灌区等大型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先后建成,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喷灌、滴灌为制种产业壮大“解渴”。目前,济源适宜蔬菜制种面积有10万多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济源制种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产业能否长久,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农民和市场的认可度。制种业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济源农民尤其是山区群众所喜爱,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产业。

“能否让产品卖得出去,按时拿到钱,这是农民种植的首选!”王屋镇柏木凹村村委主任赵小全话说的实打实。

事实的确如此。一张张飞来的订单,让王屋山下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结出了金色的种子,曾经贫困的山区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只管种,剩余的都交给当地制种产业大户绿茵种苗公司去做。“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应运而生,智能化育苗让扛惯锄头的农民成为“甩手掌拒”,驻村技术员手把手传授的技术就像滋润土地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轻松自主的种植方式,让当地农民不再为种和收而迷茫,而且在家门口拿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市场引导,让制种产业在这里生根。

制种种出高效田。如今,凭借制种产业,1亩地收入少则三四千元,最高1.5万元以上,这样的增收账,农民喜欢去算,公司乐于付出,客户坚信不移。一个产业,多个赢家,市场接受,群众欢迎,这样的产业不主导市场都难!

目前绿茵种苗有限公司所拥有的,制种基地达150个,建立起一批成熟的团队、一批成熟的基地,开拓出稳定市场,给基地农户带来稳定收入。

制种产业,将门前风景变成家中“聚宝盆”

每到春天,王屋镇茶房村71岁的农民范哲信总爱坐在家门口,欣赏如画的风景。老人不会过多形容门前的景致,却深切记得眼前的变化。

“发展制种以后,感觉山凹里一下子变得恁美。”与几个老哥们攀谈中,范哲信心中透着喜悦,“种地种成了风景,我这一辈子都很少见过!”

“村里开始搞蔬菜制种,是2000年以后的事,起初种的少,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快。”范哲信说。天坛山水库建成后,丰富的水资源滋润着王屋山脚下这块盆地,柏木凹、茶坊渐渐成为制种风景的代名词。

其实,整个济源在春天里都被金灿灿的菜花染成一道道景观带。制种经济给济源春天绘出了美丽色彩,让一处处山凹生动起来,成为众多网友打卡地。受疫情影响,今年虽然没有按惯例举办菜花节,“云端”赏花使济源的气场一点不比往年差。

董明礼与王修军既是亲家,又是老哥俩儿。当初老哥俩儿尝试着种植几亩蔬菜制种,没曾想竟尝到了甜头。公司上门收购不说,村里常年还有技术员随时到田间地头,年底稳稳当当拿到了钱。趁着好形势,两个人商量着再多种几亩,收益一年比一年高,品种一年比一年多,每家年收入都有六七万元。他们所在的柏木凹村由最初的20来户扩展到全村200多户,并带动四面八方的村庄。风门腰、枣园、大路等村纷纷加入到制种队伍中。济源农村到处都能见到制种基地的影子。

大峪镇寺郎腰村曾因大葱而闻名,刚开始群众害怕搞不成制种。2016年村里安排的150亩订单,最后只落实了133亩,收成也并不如意,寺郎腰村遭遇尴尬。第二年,村里把济源种子协会会长、绿茵种苗公司董事长侯三元请来,实地考察,把脉问诊。这次村里要的300亩制种,给批了150亩,没曾想,还是分不下去,只得把剩余的指标又退了回去。这让力主优化产业结构的村党支部书记曹丰收很没面子,但他带头坚持做了下去。

后来,绿茵种苗公司技术员李来喜扑下身去,全程跟踪指导,制种户的思想也跟了上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寺郎腰村的制种喜获丰收。一个居民组原来计划最多能收入60万元,居然到手了80多万元。这年底,许多村民找到曹丰收,强烈要求也要搞制种。全村种植面积一下增至600多亩。

在镇政府和绿茵公司的支持下,寺郎腰村陆续建起上千立方米的蓄水池,滴灌管道已经铺设到田间。从种子供应、技术保障、订单输送到农业保险,每一步都实施了规范操作。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长青今年8亩多的种植面积,少说也有5万多块钱进账。制种产业,为李长青这样的贫困户铺就了稳稳的幸福路。

柏木凹村的翟国祥,从一般农户到田老板,身份转换了,收入也提升。家里不仅住上两层楼房,还开上小轿车,在城里购置了楼房。他的目标就是承包17亩土地,每年制种收入至少要在8万元以上。

20多年来,济源制种产业为什么从零起步,发展到数万亩?刘学书认为,这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连村到户的技术传授,制种经济变成了“美丽经济”。

数据显示,来自制种业的收入占到济源山区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2017年,基地农民可支配收入达11930元,高于山区平均水平42%。“制种+”还拉动了旅游经济,助力群众持续增收,而且延伸至云南、河南焦作等地。

在国内良种繁育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国外市场已经成为济源种业发展的潜力股。一边深深植根济源大地,一边牢牢牵手国际大市场,使得济源蝶变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乡村振兴,需要制种产业“硬核”支撑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侯三元在谋划着一件大事情,如何将制种从带贫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4月15日,在片片金黄的制种田里,曹丰收希望把更多的制种项目放到寺郎腰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好帮手。

侯三元也看中了黄河岸边这方沃土,黏性土壤,矿物质含量高。他们有意要把寺郎腰村打造成济源面积最大、服务最齐全、收入更高的蔬菜制种核心基地。发展制种与高山蔬菜,双轮齐驱。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诸如制种产业的带动。作为济源本土制种产业龙头企业,绿茵种苗公司把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提出了将寺郎腰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的菜花岭、生态家居的风景线、乡风文明的示范区、治理有效的试验田、生活富裕的新家园”,并准备在济源投资建成10万亩高山蔬菜,实行定向销售。与制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侯三元,致力于做好每一粒种子,“把每一粒种子都做到极致,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标准”“打造产业兴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规划,曹丰收等村干部们显得有些激动,催着侯三元“什么时候坐下来,好好谈谈”!

当务之急的是,让产业扎根的同时,如何把人也留下来。因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产业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没有持续提升的收益,让人留在土地上也许只是空谈。

绿茵种苗公司更愿意从种业发展上破题。采访中,侯三元说,“我们着力把家庭农场作为发展方向,让小户变大户,大户变成农场主。每年让农场主收入少则10万元,多则20万元以上。”“这样,一家承包几十亩地,往小处说小康生活实现了,从大处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问题解决了,又可以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机械化是通过制种产业规模化的最后一公里。

6月5日,在制种大户翟小国制种田里,收割机正在进行测试作业。机收过后,一粒粒饱满种子倾泄而出。侯三元在地头亲自测算,并嘱咐工作人员认真记录好相关数据,做好人工收割与机收的比对。翟小国站在地头,高兴地看着来往穿梭的机械,已经开始盘算下一年的收成。

在与侯三元交谈中,翟小国感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公司+合作社+农场”将成为下一步制种农户发展新模式。凭着多年种植经验和规模,翟小国他们将会成为绿茵种苗公司的成员,将来会像城镇工人一样,干到60岁退休,同样在家领上退休工资。翟小国听了连声说“这样好的很”!

一会儿功夫,张凹村第一书记张海峰、邵原镇第四管理区书记杨法林、邵原镇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军,相继赶了过来,都是要与侯三元谈下步合作事情。邵原镇曾是济源贫困村最多的镇,靠着制种产业,不但许多村子变得更漂亮了,脱贫之后,群众奔向小康之路也越来越宽。杨法林说,管理区将计划发展5000亩制种,明年管理区9个村庄先发展1000亩。

制种产业的春天刚刚开始,济源有着长远的规划。去年,市政府出台的《济源市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提出,到2022年济源规划布局蔬菜制种5万亩,以济运高速为发展轴,规划一心、两园、四板块的现代化蔬菜种业布局。黄河北岸灌区、王屋山水库灌区、引沁济蟒灌区成为制种的水脉,济源整个区域将成为美丽风景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王屋山区,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绽放的菜花扮靓了整个山村。付卫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