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工业基地,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下,实现兰州制造业振兴,迎来老工业城市制造业新时代,是兰州市待解的命题。
“聚力创新驱动·振兴兰州制造”高峰论坛现场 黄鹰摄
7月2日,兰州市在第26届兰洽会上签约总投资835.75亿元的134个招商引资合同项目,引进投资12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投资30亿元的兰州科创芯谷、投资20亿元的陇浙(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江苏瑞邦高端农药原药及农药中间体生产线、投资11.29亿元的中国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项目等,并新引进中软国际、东方希望、海升集团、龙湖集团、太平船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此外,华为拓维鲲鹏创新中心及生产线、兰州航空产业园航空制造基地等框架协议也成功签约。为兰州市振兴“兰州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同日,主题为“聚力创新驱动·振兴兰州制造”的高峰论坛也在兰州市举行。论坛立足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的形式为振兴兰州制造、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案。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通过一场高峰论坛的研讨,让该命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兰州具有发展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具备振兴制造业的优势和条件、重振兰州制造是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在论坛上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致辞 黄鹰摄
李荣灿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重工业基地,“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在甘肃布局的16个重点项目中兰州市就占了12个,诞生了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兰炼、兰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创造了共和国工业领域许多‘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当今的兰州,更有发展制造业的区位、交通、科技、人才、平台等优势。”在当下国内外都强调实体经济发展的浪潮下,“重振兰州制造是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了优势条件如何利用?有了目标如何实现?在兰州市副市长左龙的主持下,六位专家学者围绕兰州工业发展现状、国家大背景下推动兰州制造业的思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兰州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营造更优发展环境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兰州制造业未来展望等六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提出,为兰州吹来发展的春风,兰州正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数字化引领,区域协同发展,“迈”好兰州速度。“用软件来换硬件,用实在的办法来取代浮躁,我们不跟别人比快,我们跟别人比稳。”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圆桌对话中如此表示。同时他认为,在兰州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做到主城四区、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高度协同发展,“使得自家不打仗”,并从小处着手找到“兰州制造”的产业方向和突破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西部片区总裁雷战奎则认为,“兰州制造”要以信息制造为核心,向数字化转型。兰州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要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努力缩小与其他较发达城市的差距,而信息化已然成为时代特征。 “不拥抱数字化浪潮,就会被浪潮淹没。” 雷战奎说。
专家们分享观点 黄鹰摄
中国未来的发展靠创新驱动,兰州未来的发展也是如此。提高人才待遇,实现创新驱动。是专家们一致的观点。兰州市承载着全省42%的大中型工业企业、90%的科研机构、75%的高校以及77%的科技人才。将科技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必须从人才战略着手。“西部与东部在办学思想、格局方面依然存在差距,要做到形似与神似合一,以此通过人才战略提升兰州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严纯华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赵红卫对培养、引进人才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要提高科教文卫等单位的人才及高级工人的待遇,包括养老保险等。同时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增加兰州和甘肃‘985’‘211’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以此为兰州发展储备人才。”
严纯华分享观点 黄鹰摄
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任卫东认为,振兴兰州制造,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他建议:第一,全社会应形成尊企重商的氛围,摒弃官本位思想。媒体要加强对甘肃优秀企业、优秀工人的宣传力度;第二,进一步整合资源,破解融资难、土地紧缺、手续复杂、成本高等难题,力争做到把政策送上门,服务送到家;第三,社会各界做到“喜新不厌旧”,对待部分走向衰败但仍有转圜余地的企业,政府要主动作为;第四,企业间要信息互通,“不要对家门口的企业也不熟悉”。
作为公司管理者,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佳对如何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有自己的想法。罗佳认为,营商环境首先要有大规模的制造业人口基础,包括管理者、设计者、一线操作者等,以此完善产业链。其次,要有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最后, 必须要打出自己的“名片”,“当兰州有了像杭州阿里巴巴这样的标杆企业,其他企业自会慕名前来。”
李荣灿表示,下一步,兰州市将充分发挥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全的发展优势,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抢抓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在“新基建”、“三化改造”、“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再铸兰州制造新辉煌。
此外,在高峰论坛上,海尔智家生态平台智能制造总经理、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张维杰,四川凯路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彭泽忠,颐高集团董事长翁南道等国内长期关注研究制造业及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分别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对振兴“兰州制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 通讯员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