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一局用心用情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给“丝路珍宝”安个家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0-07-21 10:10:07

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

在炎暑流金的三伏天,走进由中铁二十一局承建、使用年限100年、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工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宣传片,告诉南来北往的行人和慕名参观的游客,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是我们生生不息、取之不竭的宝藏。透过简牍的呈现,浩瀚的历史长河,似在眼前。聆听建设者的讲述,千年的文化回响,犹言在耳。

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工地。张兰忠摄

(一)

甘肃简牍博物馆自2019年8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建筑工程单层面积大,施工场地狭小,建设标准高等客观要求和形式复杂、节点构造多样、异型构件较多,与钢结构屈曲约束支撑连接节点处理难度大的实际,中铁二十一局项目一班人围绕简牍的“家”该怎么建这个话题,会议室里的集体讨论,办公室里的建议商榷,QC小组成员的分岐争执,无数次的讨论,无穷尽的验算,最终成就了《大空间组合结构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

针对“正常的房建施工,第一层是多少面积,第二层就是多少,但简牍博物馆要实现高低起伏、层次错落的特殊要求,每层的面积都有回缩变化”的实际,项目管理团队借助BIM技术,对复杂部位进行可视化建模,通过提前“彩排”,采用可视化交底,不仅保证了安全,实现了“零返工”,还使效率大幅提升。

工人们精心施工。张兰忠摄

面对“为了达到抗震设防烈度8度要求,采用钢筋型号复杂,密度大,尤其是梁柱节点部位,钢筋密集,正常房建施工每平方米需要钢筋70公斤,在博物馆施工中每平方米达到了135公斤。且需要穿过钢构件或与钢构件连接”的困扰,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严控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偏差,随时调整坍落度,保证了构件质量。

面临“空间结构跨度大,净空高,最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为25.2米,结构净空最高处为10米”的难题,QC小组在甘肃省建筑联合会专家组成员的指导下,通过技术攻关,对超大钢桁架采用“异地拼接、平位吊装”施工方法,使难题不再成为制约工期的拦路虎。

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工地。张兰忠摄

(二)

“认真做事就是我的追求目标。”每天早晨7点钟就准时到工地的项目经理武永丽说,刚到项目还不知道何为“简”?“牍”是什么?她就实地考察,请教学习。

一次在查阅资料时,偶然间,“将自己命运与祖国需要紧紧连在一起,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成了她的崇拜偶像。“从敦煌文化的洞窟壁画研究,再到简牍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布局,都是历史的传承,可借鉴的知识有很多。”悟出头绪的武永丽说,能参与这样的工程建设,深感自豪和骄傲。

曾参与过青海玉树州博物馆灾后恢复重建施工任务的常务副经理李芳军告诉记者,“由我们参建的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将成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和甘肃省文旅新地标。”

工人们精心施工。张兰忠摄

如何选择外墙装饰采用的铝锰合金蜂窝复合板?怎样保证博物馆金属坡屋面和不锈钢天沟与屋面结合部位不出现渗漏?早日让“藏在深闺”中的珍贵文物面世,了却“汉简之乡”人的遗憾,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施工进度?是李芳军每天睡觉都在琢磨的事情,即使孩子生病住院陪护期间,他也是人在医院,心在工地。

“平面分段流水,立体作业穿插。”既是项目执行经理李平顺为特殊项目量身打造的施组方案,也是他工作30多年的经验积累。作业面少,工种多,干扰大,任务重,时间紧,通过深入调研,他要求将先开工的地下室主体工程划分为6个施工流水段,先进行西侧三段施工,用东侧三段做为材料周转场,待西侧三段顶板浇筑完成后再将其作为材料场,进行东侧三段施工。

在走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既为年轻人铺路子、压担子,也为项目管理操碎了心、熬白了头”的李平顺,独创的这种“转场”施工法,已成为项目部参建干部职工津津乐道的“教科书”。

工人们精心施工。张兰忠摄

(三)

当你走进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清新之风由然而生,既有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宣传展板和简牍知识墙,也有规范统一、干净整洁的标准化管理。

“行为管理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环境保护标准化、办公临设标准化,新技术应用达标化。”这是每一名参建职工每天早晨在“班前讲评台”前发出的铿锵誓言,也是落实在“脚手架搭设、基坑开挖、临时用电、机械操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管道铺设”日常工作的行为规范。

“24小时不下班,皮肤黑,嗓门大”的生产副经理史金龙,每天微信健康步数最少都在20000步以上。组立模板,一平方用几块方木,几个扣件,几根穿墙螺杆,他都了如指掌。自项目开工一年来,不是在现场拿尺子量模板、测间距,就是指导作业人员安全帽、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工人们精心施工。张兰忠摄

2017年参加工作的张祺,在去年BIM执业资格考试中,因一分之差而落榜,他白天跑工地,晚上加班写方案。每天晚上12点前没有睡过觉,同事们心疼地说:“每天项目部办公室关灯最晚的一定是张祺。”

已近不惑之年的实验员张兰州,每天骑自行车送样试检,不管是钢筋、管材原材料,还是混凝土试块,数10种样品,白天做、白天送,晚上做、晚上送,雨天做、雨天送。“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每一个相应构件都是经得起检查的合格产品。

“配电箱必须上锁,警示灯必须长明。”随叫随到,监理已经提出多次表扬的现场电工张国盛,每天背着将近20斤重的工具包跑前忙后,他要让保证现场设备机械高效运转的50多个一、二、三级配电箱和配电室随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你们干得好,我们就放心,工程质量完全符合图纸要求。”五月初,兰州高新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站长王爱丽,带领13人的质监团队,通过对主体工程钢筋的排列、间距等内容的一一检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张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