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0-07-26 13:22:17

广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条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也是生态环境治理中难点。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达147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广州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

目前,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晓港湖整治等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2019年5月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连续2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广州治水案例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车陂涌华丽转身率先试行排水单元治水、清污分流

长度超过18公里、流经9个城中村的车陂涌是广州东部一条重要的河涌,也曾是广州最黑臭的河涌之一,可谓是广州治水中的“硬骨头”。但现今沿着河涌走,看到的是河水激荡、鱼儿欢跃,岸上鸟儿欢唱,一派自然生态和谐的景象。

环卫工人老杨负责河道的清护两年多,河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过去这里是一条黑河臭涌,不时还有偷排的黑水;而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河涌的臭味消失了,水质清澈了,水中还有罗非鱼、鲤鱼、鲩鱼,有两三斤重呢。去年夏天开始,晚上在涌边还看到了萤火虫,真是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车陂涌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科学详尽的定量分析,再对污染源“重点出击、各个击破”的策略成效显著。车陂涌流域是广州最早开始划分排水单元治水的河涌,天河区水务部门将车陂涌流域按分水岭划分为58个排水分区,按用地情况划分为872个排水单元,结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质监测情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然后对流域内9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同时稳步推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最终实现全流域雨污分流。

在车陂涌,除了市长温国辉挂任市级河长外,众多的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参与巡涌、护涌也很有代表性。车陂涌官民互动合作治水早在2016年已经开始,缘于一起泥浆偷排事件,双方在共同推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彼此理解、支持并达成共识,共同搭建公众参与治水沟通平台。车陂涌最具特色的是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车陂扒龙舟”作为载体,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民间河长与志愿者们通过弘扬经典民俗文化,多元化倡导环境保护意识,多次开展以水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和河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特色活动,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环境双保育模式。

晓港湖变清“水底森林”让人心旷神怡

要大河净,先要小河清。2020年4月,广州颁发第8号总河长令,要求清理城乡水系毛细血管,全面治理边沟边渠、风水塘、山塘鱼塘等小微水体。2020年7月底前,全市在册4389宗小微水体全面实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目标。

位于海珠区晓港公园内的晓港湖已经先行一步,通过全面截污、生态治理,打造出了清澈见底的“水底森林”。夏日的午后,灿烂的阳光打在碧绿的湖面上,长长的水草在湖底摇曳,一排游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几个游人在树荫下漫步,一派宁静美好的景象。经常到晓港公园锻炼的陈姨说:“湖水真是的太清澈了,在湖边锻炼心旷神怡,周末我还经常带小孙子来这里写生。”

但几年前的晓港湖却并不是那么让市民满意。晓港公园1975年建成开放,其中心湖——晓港湖与马涌相连,随着城市周边的持续发展,晓港湖水体富营养程度不断加重,水下生态严重破坏,导致水体混浊发绿。为彻底根治晓港公园水质问题,2016年以来,海珠区以晓港湖为试点实施水生态治理。

首先打出源头治污“组合拳”。对晓港湖实施全面截污,拆除海珠涌沿线违法建设3922平方米,全线关停对晓港湖水质产生影响的餐饮项目,取缔了公园内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烧烤场,源头控制沿湖周边餐饮的污水排放。

同时因地制宜,为湖体配置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通过分步投放各类鱼虾螺贝,促进水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平衡,与湖区种植的常绿水下草皮、苦草,形成生态水质自净系统。

目前,晓港湖的几大主要水质指标由黑臭水变成Ⅲ类水,湖区中心水体透明度达到2.2米,湖水清澈见底且无任何异味。

基层声音:

广州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龚海杰

首战告捷147条水体不黑不臭

总书记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这也启示我们更好地开展水环境治理。

2019年广州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市统计局民调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位列建设花城成效显著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已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激励;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北部水厂一期顺利通水,惠及约150万居民,17536户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完成,惠及约90万居民;完成121处积水点改造,珠江堤防达标加固工作顺利开展,全市水利防灾减灾水平日益提升。目前,治水案例代表我市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截至2020年5月30日,广州已基本完成16座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76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万里碧道广州先行一步,目前已建成增江、阅江路、蕉门河、猎德涌、东山湖、生物岛、花都湖、车陂涌、海珠湿地、流溪河等省、市级试点碧道近120公里。

广州市纳入国家监管考核的147条黑臭水体目前已全部消除黑臭,可以说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首战告捷”,当前的黑臭河涌治理的重点,已经由努力消除黑臭转变为全力巩固提升整治成效。将支涌和边沟边渠作为目前治理的重点,尤其是要抓好合流渠箱的治理。今年将率先完成一批对中心城区黑臭河涌水质影响较大合流渠箱的清污分流工程。此外,2020年还要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100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6%。

专家看法: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聪辉:

细化排涝排污单元算清流域'大水账”

广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践行“大水和小水同治、流域和区域结合、地上和地下统筹、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的治水思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洗楼”“洗管”“洗井”“洗河”是实现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市“四洗”与全国“清四乱”、省“五清”紧密结合、共同推进,确保消除黑臭水体。南蛇坑治理是洗楼管控散乱污样板,从源头入户调查、建立排水户台账、划分排水单元、制定分流详细方案,最终实现流域清污分流。

要大河净,先要小河清,以流域为体系,细化排涝排污单元,算清流域'大水账”,落实“上蓄、中通、下排”的治理思路,确保全流域治污、治涝无死角。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调度、活水循环、再生水生态补水、河涌降水位等措施提升河涌生态修复效果。例如,沙河涌截污后采取降低水位,京溪厂尾水补水,结合涌口水闸调度,形成单向流,河涌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规划设计;坚持源头治理,坚守蓝线;直面问题,解决痛点。保持一颗敬畏自然之心,以自然条件及建设现状为本底,算清流域'大水账”,合理构建“水资源丰沛、水安全可靠、水环境优良”的城市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