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贵州省贵定县大小山头的刺梨果黄了,山坡上挤满了采收的群众,不时随风飘来《好花红》的山歌调。
同样热闹的,还有位于该县沿山镇的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小货车、三轮车进进出出,刚刚下树的刺梨鲜果被成筐的运到这里,等待过磅入库。
“运来的刺梨果到底能卖个什么价,收购员说了不算,农户也说了不算,得实验数据说了算。”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训才告诉记者,该公司对送来的鲜刺梨随机抽取八颗进行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达不到企业标准的坚决不收,在标准范围内的鲜果浓度越低价格越高。
据了解,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日前发布了以无农残留无重金属为核心的ABC三档刺梨果收购标准,其中A级果农药残留浓度在10以下,B级果农药残留浓度在10至20,C级果农药残留浓度20至30,“即使C级果的上限,农残浓度也低于国家标准20个单位”。
为了确保优质的原料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还启动建设了智慧工厂,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刺梨的种植、生产、加工全过程,在智能仓储、智能车间、智能品质管控、集成其他系统、追溯管理等大模块,都将实现智能化、可溯源,“让消费者远程就能看到他们消费产业从生产到出品的全过程。
按照计划,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将于2021年投产,届时将实现1万吨刺梨原汁智能温控储存罐,形成50吨的日刺梨原汁成品出库量。
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对质量的坚守是贵州省刺梨产业守牢质量底线的一个缩影。刺梨因富含维生素C及其他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成为贵州省近年来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截至2019年底,该省的刺梨种植面积达到176万亩,预计今年将突破200万亩。
贵州刺梨种植基地一角。赖青摄
为了保障刺梨的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贵州一方面积极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安全标准体系。
2019年,贵州省刺梨行业协会成立,并设立刺梨产业研究院,开展刺梨种植、加工的相关标准研究制订。
2020年,《贵州刺梨系列标准汇编》编制完成,按照生产环节、制定时间和制定主体收录25个现行刺梨标准,筑起了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将获准使用“贵州刺梨”公共品牌。
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所在的贵定县,今年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5万亩,生态有机刺梨种植、加工生产已成为该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